查看原文
其他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15首

美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毕肖普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1911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1934年毕业于瓦萨学院后,在纽约文学圈里的生活为其事业奠定了基础。后与大学同学路易斯·克兰在南方佛罗里达的基维斯特岛,同居了5年。她的一生很多时候都在旅行,游离了美国的文化生活之外。1950年定居巴西。最后返回马萨诸塞州,住在波士顿,任教于哈佛大学。1979年突然去世,享年68岁。
毕肖普立足于美国诗歌的传统,继狄金森、斯蒂文斯、玛丽·摩尔之后,用同样可靠的技艺,较之同辈诗人包括洛威尔、贝里曼等人更清晰地表达了一种个人化的修辞立场。她的诗富有想象力和音乐节奏,并借助语言的精确表达和形式的完美,把道德寓意和新思想结合起来,表达了坚持正义的信心和诗人的责任感。
1950年毕肖普获得了布林茅尔学院的露西·马汀·唐纳利奖学金,和美国艺术文学院的奖章。1951年,她去南美旅行,想看亚马逊河,然而就在她动身前往梦想的航行前,毕肖普吃了一个腰果,导致她严重过敏以至于卧床不起。当毕肖普恢复健康时,她深深爱上了她的朋友兼护士——索瑞兹(Lota de Macedo Soares)和巴西的风光、文化。毕肖普与索瑞兹一起在佩特罗波利斯和里约热内卢的的山区小镇上生活了15年。这份新的爱情和家给毕肖普带来了之前只在大村短暂领略过的快乐,她给洛厄尔写信说:“在我生命中第一次感觉无比幸福。”
1954年4月,毕肖普与霍顿·米福林达成协议出版她的第二本书《春寒》,这部诗集包括她在第一本书中的诗歌,题为:北与南——春寒。这部诗集获得了1956年普利策奖。诗集于1955年8月一出版,好评如潮,唐纳德·豪尔称毕肖普是“在世的最佳诗人之一”。
《春寒》出版后,毕肖普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翻译了一部巴西人的作品,“海伦娜·茉莉”(爱丽丝·布莱特小姐)的日记——Minha Vida de Menina。海伦娜1893年在小镇迪亚马蒂纳的生活唤醒了毕肖普1916年在大村生活的记忆,边翻译边撰写童年回忆录有助于毕肖普把过去当成艺术元素去探索。译作于1957年由法勒·斯特劳斯和卡达希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Cudahy)出版,题为《海伦 娜·茉莉日记》。

毕肖普的第三部诗集《旅行的疑问》(1965年)折射了她的童年经历,也有关于巴西新家的诗作。这本书被分成两部分:巴西和其他地方,两者之间放了一篇散文“在村撞”。毕肖普又回归到了地理、形式和风光的主题,但在游客和风光之间、读者和诗人之间,她表达了更多的亲昵感。《旅行的疑问》获得了肯定的评价,罗伯特·马佐科在《纽约书评》(1967年10月)中称赞毕肖普是“闪亮的当代核心人才之一”。书中充满了描绘的色彩,这也正是毕肖普获得如此众多称赞的地方,但书中无疑也充满了一种感觉,怀亚特·普拉蒂称之为“歪斜”,感情在未能成功表达现实的片刻滑入了神秘、恐怖或狂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毕肖普在巴西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岁瑞兹参与里约的政治,其负责的公园项目占据了她的时间和注意力。随着政治形势恶化,毕肖普在巴西的家里感觉越来越不舒服。1966年毕肖普以常驻诗人的身份在华盛顿大学呆了两个学期,然后回到里约,希冀能重建在那里的生活。毕肖普和索瑞兹都深受生理和心理痛苦的折磨,双双住院。等毕肖普稍稍恢复后,她离开巴西,回到纽约,期待着索瑞兹一恢复好就也能过来,索瑞兹于1967年9月19日下午到达纽约,当晚服用了过量镇静剂去世,享年57岁。




闻 一 多 诗 歌 的 思 想 特 征


闻一多的诗以表达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歌咏深厚的爱国情怀见长。贯穿在他的诗集《红烛》、《死水》中的诗魂,是他浓烈的富有传统文化特征的爱国情思。

在闻一多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具有坚定的个人生命信念和对现实的执著追求。在《剑匣》中诗人写道:“在生命底大激战中,/我曾是一名盖世的骁将。”生命中激扬着着孤独坚毅的精神。但是,在现实中,诗人又如在《色彩》中所感受到那样,“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于是,“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这种强烈的生命感受是诗人对现实的理解与抒写,而当他来到美国开始长达9年的留学生活时,这种生命的感受则表现为强烈的异域飘零的孤独和游子怀乡的离愁。在美国,自己以及所看到华工所受的歧视以及对美国金元帝国种种丑恶的认识,都使诗人有一种“孤雁”的感受,因此,他发出“不如归去”的感叹,向往着“铺就了你的床褥/来温暖起你的甜梦”的境界,无奈地呼唤:“太阳啊——神速的金鸟——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吟》)或者只能身处异乡以“忆菊”的方式,赞美“庄严灿烂的祖国”,讴歌“我如花的祖国”,“我祖国底花”,以寄托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但是,当诗人回到祖国,看到军阀统治下黑暗的现实时,想象中的美好祖国被现实击打得粉碎,他发现了满目疮痍的故国大地的真实,诗人的感情由希望而失望:“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发现》)于是,诗人发现了现实中的丑恶与黑暗、苦难与悲惨,在《荒村》、《罪过》、《飞毛腿》、《天安门》等诗作中,诗人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这时,诗人的感情由失望再坠入绝望:“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既然现实是这样的现实,也就“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死水》)。诗人愤世嫉俗的炽热情怀溢于言表。不过,诗人也并不是无视这种现实,而是以一颗火热的心关注着现实,“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静夜》)诗人的赤子之心具有激人奋起的感召力。

闻一多的诗作还有一些吟咏爱情、自然的篇什,抒写了对美好的向往与想象,那些纯净、雅致的生活带有唯美主义的色彩,而近乎迷狂的诗行又给人一种生命的联想,袒露了诗人作为一个“艺术的忠臣”的情怀。




推荐阅读:

曼德尔施塔姆诗30首

艾略特诗选

艾略特《荒原》查

艾略特《荒原》汤

日拉希诗8首

亚里士多德《致荣誉》

叶赛宁诗20首

庞德诗33首

裴多菲诗49首

提尔泰奥斯诗2首

奥第·安德烈《在匈牙利荒原上》

奥洛尼·雅诺什《在市集上》

阿蒂拉·尤若夫诗5首

惠特曼诗50首

希克梅特诗32首

里索斯诗37首

萨福诗选

塞弗里斯诗16首

西摩尼得斯诗3首

梭伦诗2首

加里·施奈德诗40首

日本古典俳句选

伊比科斯诗2首

库里亚《花衣》

米姆奈尔摩斯诗首

品达罗斯诗2首

柏拉图诗3首

卡利诺斯《号召》

康斯坦丁·卡瓦菲诗6首

艾利蒂斯诗34首

希尼诗57首

希尼诗16首

辛波丝卡诗19首

帕斯捷尔纳克诗17首

古米廖夫诗17首

苏利·普吕多姆诗14首

格雷戈里·柯索诗14首

辛波斯卡诗16首

史蒂文斯诗16首

雨果诗13首

塞弗尔特诗13首

希尼诗10首

希尼诗7首

阿那克里翁《向酒神祈求》

阿尔基洛科斯诗6首

彼翁《致晚星》

狄更生诗13首

狄金森诗7首

赫西俄德《神谱》

埃斯库罗斯诗2首

阿尔克曼诗3首

席勒诗3首

斯笃姆诗5首

乌兰德诗2首

瓦尔特诗2首

尼采诗7首

诺瓦利斯诗3首

汉斯·萨克斯诗2首

内莉·萨克斯诗6首

拉斯克·许勒诗9首

丽萨·札苒诗20首

特拉克尔诗56首

奥马尔·哈雅姆《鲁拜集》

玛丽安·摩尔诗32首


凤律惊秋气 龙梭静夜机 星桥百枝动 云路七香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